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博物馆:校外教育好去处
2015-01-22 13:35:00
内蒙古日报

  不久前,教育部校外教育处与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的同志在内蒙古博物院开展联合调研,探索建立博物馆教育资源纳入学校教育的长效机制。同行的专家们建议,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应三位一体,尤其是校外教育应该有更多的形式。博物馆教育是校外教育的重要部分,应整合有效资源,探索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使孩子们快乐学习,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均衡发展。

  在内蒙古博物院的欢乐大课堂上,孩子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民族服装。记者冯雪玉摄

  “没想到辽代的人就用丝巾了,而且做得这么精致,图案拿到现代也很时尚。”上个周日,15岁的侯俊盈在辽上京博物馆见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侯俊盈所在的赤峰市巴林左旗是一个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厚的地方,在辽上京博物馆,他学到了课堂上还没有教授的知识,明白了自己居住的地方是契丹人的发源地,祖先曾经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侯俊盈说:“以前我不知道在博物馆能学到这么多东西,还有这么多文物,真是大开眼界,以后我要让同学们也经常去。”

  课堂教育有局限

  说到让孩子去博物馆接受校外教育,很多家长都会懵。一位家长坦言,有那点时间还不如让孩子多上个补习班呢。有调查显示,在我国,青少年参观博物馆一般集中在寒暑假、开学初,要么是家长带孩子去休闲,要么就是学校的零星组织。

  实际上,在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博物馆都是校外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有人说,美国孩子是在汽车和博物馆里长大的,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博物馆在美国的国家教育体系中担当着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

  “注重博物馆等校外教育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学校教育有它的局限性。”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张玉梅说。

  张玉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多年,她对学校教育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学校是一个以教学为主的地方,限于场地等因素,孩子们只能接受到所开设学科的知识。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围绕各种升学考试而来的,这就限制了孩子们的知识视野。这很可能会埋没孩子们其他方面的天赋,对他们的全面发展不利。”

  另外,“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学校教育不容易培养孩子们探索、发现、动手等能力,对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育也不够。孩子想做什么、想了解什么未必就在学校教育中能够得到满足。”张玉梅分析说。

  她认为,博物馆等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在这里孩子们的知识视野更加开阔,有利于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而且,相对于学校教育其手段比较新颖,孩子们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内蒙古博物院在社会教育上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社会教育部主任乌兰托娅说:“在国外,博物馆是青少年必去的地方。在我们国家,学校却不愿意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来。很多家长也不了解博物馆对提升孩子素质有多么重要,他们不愿意带孩子来博物馆‘浪费时间’,觉得学习弹琴、画画才是素质教育,孰不知这样的思想已经落后了。”
  博物馆教育有甜头

  从2007年开始,内蒙古博物院相继进行了综合实践课、欢乐大课堂等具有青少年教育功能的尝试,吸引了很多家长的目光。特别是欢乐大课堂的开设,这种知识竞赛型的活动深受孩子喜爱。在欢乐大课堂上,老师会把孩子们参观完的展厅内容制作成视频题、抢答题等,让孩子们回答。这里还设有表演环节,让孩子们扮演历史人物,或者亲身尝试纺线、制作蒙古族服饰等。

  “我喜欢欢乐大课堂那样的学习方式,不像课堂上那么死板,连班里最内向的同学都愿意主动回答问题。”曾参加过内蒙古博物院欢乐大课堂活动的卢旸说。欢乐大课堂的工作人员也有同样的感觉:“每一次欢乐大课堂都是一片欢声笑语,来过的孩子都想再来。”

  据介绍,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已经成功举办500多期,参与学生超过10万人次。现在,内蒙古博物院每年针对青少年的教育活动要开展100多次,平均每3天就有一次。“博物馆在做青少年的‘朋友’时,没有忘记‘老师’的责任。我们制作的每一道题、每一个游戏都凝聚着知识,让这些知识符号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乌兰托娅说。

  近两年,内蒙古博物院先后和呼和浩特市光华小学、曙光学校、敬业学校建立馆校合作机制,由博物院提供教学方案、教材、教学场地,学校分年级、班级参加教育活动,并在活动中及时沟通,促进教育项目的不断完善。这些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尝到了博物馆教育的“甜头”。

  今年夏天,9岁的张亭月参加了内蒙古博物院的小讲解员培训。对于孩子的收获,张亭月的妈妈高兴地说:“孩子在参加小讲解员的培训之后,语言表达有了明显的进步,在与陌生人交流时也变得更有自信了。”

  曾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内蒙古博物院教育实践活动的光华小学教导主任闫海霞说:“现在内蒙古博物院已成为我们的校外教育拓展基地,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学校的课堂空间有限,孩子们的活动空间也受到限制。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只是作为旁观者在观看,不能主动参与进来。而这些问题在博物院的教育中都不再是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的创造力让我感到惊讶。”

  校博联手相得益彰

  内蒙古博物院的小讲解员活动非常受追捧,每一季度的培训都超过600名学生。2015年,内蒙古博物院计划将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这一品牌活动推广到各个盟市的博物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参与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来。

  为了提升青少年素质,更好履行博物馆的校外教育功能,近年来,我区许多盟市、旗县的博物馆也都开始积极参与到青少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纷纷开展小讲解员培训和各类体验活动。

  有着40年工作经历的辽上京博物馆原馆长金永田说:“博物馆拥有学校不具备的素质教育资源,历史的、人文的、自然的、科技的、民俗的、爱国主义的应有尽有,而且不同于学校教育,孩子们在博物馆得到的都是非常具体、生动的知识,比如动植物标本,经过复原,栩栩如生,孩子们过目难忘。”

  曾带领学生参观过博物院的小学教师智宇花很有感触:“我们都知道全国解放是在1949年,可当孩子们通过课本了解到内蒙古的解放时间后都会很诧异,为什么我们的解放时间和全国不统一呢?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是简单地解释了一下,缺乏详细的说明。但是在博物院里,通过详实的资料、讲解员生动的讲解,加上趣味问答等互动环节,让他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具体、深刻的理解。”

  乌兰托娅说:“博物馆里的展品都深蕴着值得探索的知识,比如蒙古族服饰正是让青少年发现美、领悟美的绝好素材,而我们在夏天举办的‘海洋精灵’展出的各种海洋生物标本也是让青少年发现海洋魅力、感受地球亿万年沧海桑田最好的教科书。”

  不久前,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光华小学与内蒙古博物院正式达成了校外教育的长期合作意向。“博物院所具有的文化、社会资源是学校最为看重的。下一步,博物院还会带珍藏的展品走进学校,我们对接下来的合作充满期待。”闫海霞说。
  不让馆藏被雪藏

  博物馆的功能是什么?收藏、教育、研究。它能提供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从艺术到科学,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涉及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方方面面,几乎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对青少年来说,它应该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天地,是一个获取课外知识的大课堂。

  据统计,青少年在一年中除去学校正规教育外,有170多天是在家中和社会上度过的。因此,家庭和校外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思想和行为。但如今,不在学校的时间,青少年都在哪里呢?诚然有很多人在上各种补习班,补数理化,学音乐、学美术等等,但可能更吸引他们的是网吧、电影院,等等。

  我区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89个,平均13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如此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若得不到充分利用,实属不该。

  作为城市的公共文化资源,在免费开放的前提下,博物馆理应研究公众心理和审美诉求,更好、更经常地扮靓自己,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精神文化价值,引来青少年,培养他们感知历史、探索未来的兴趣。

  学校作为正规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在青少年的教育生涯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老师们在盯着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是否可以适当引导孩子多去博物馆看一看,哪怕只是一句提醒,想来作用也是极大的。更何况适当组织学生们去实地看一看,这对于素质教育有极大益处,磨刀误不了砍柴功。

  家长更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博物馆的兴趣。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中小学生,行动受到家长的支配较多。若要引导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家长的意识往往很重要。所以在培养青少年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这点上,家长理应有所作为。

  在此,就不列举国外类似的典型案例了。只想说一声,学校、家庭、博物馆,你们三家当真正携起手来,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莫让海量的文物被雪藏于馆内。(大奎)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报 2018-03-05 13:57
1.jpg